项目展示

  • 首页 项目展示 52 载老馆焕新:城北体育馆见证世运传奇

52 载老馆焕新:城北体育馆见证世运传奇

2025-08-15 16:20:15
3

成都城北体育馆的橙红色 “飞碟” 造型在夏日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座始建于 1973 年的体育场馆,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如今以全新姿态迎接第 12 届世界运动会。作为成都乃至四川首个综合性体育馆,它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体育记忆,更在世运会舞台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半个世纪的城市记忆

城北体育馆的故事始于 1973 年。当时它还是一座露天灯光球场,1980 年改建为室内体育馆后,迅速成为成都体育文化的核心地标。这里曾举办过中国女排赛事、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演唱会更让它成为全城焦点。老成都人周艳回忆:“那时候能拿到一张城北体育馆的门票,比过年还开心。”

然而,上世纪 90 年代的市场化浪潮中,体育馆一度被改造成电器商场,直到 2016 年才重新回归体育功能。2019 年,它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成为唯一入选的体育场馆,其悬索屋盖结构和飞碟造型被视作改革开放时期体育建筑的标杆。

二、微创手术式改造:老馆焕发新生机

2023 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城北体育馆承担武术项目比赛并诞生首金。此次世运会筹备中,场馆再次升级,但改造秉持 “能改不建” 原则:健身房变身运动员休息室,办公桌椅向街道借用,屏风采用租赁模式,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改造后的场馆建筑面积达 5300 平方米,可容纳 3000 余人。节能型灯具能耗降低 70%,总坪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工艺,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通过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周边温度。这种 “绿色手术” 让老馆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达到国际赛事标准。

三、世运舞台:从武术首金到霹雳舞新篇

世运会期间,城北体育馆将承办拉丁舞、标准舞和霹雳舞三项赛事,产生 4 枚金牌。值得关注的是,巴黎奥运会女子霹雳舞铜牌得主刘清漪将在此参赛,与来自全球的 16 名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场馆竞赛组组长李媛媛介绍:“我们特意保留了大运会时的比赛地胶,让运动员能快速适应场地。”

竞技宝官网

赛事安排紧凑:8 月 8 日至 9 日进行标准舞和拉丁舞对决,16 日至 17 日迎来霹雳舞巅峰之战。届时,2456 个座席将见证体育舞蹈的优雅与街头运动的激情碰撞。

四、赛后重生:从国际赛场到市民乐园

世运会闭幕后,城北体育馆的传奇仍在延续。9 月 17 日完成移交后,它将立即举办第 13 届世界体育舞蹈大赛,随后正式转型为体育舞蹈培训基地。市民仅需几十元即可体验专业场地,日常还能参与羽毛球、乒乓球等全民健身项目。

52 载老馆焕新:城北体育馆见证世运传奇

这种 “赛事 + 民生” 的模式,正是成都世运会 “节俭办赛、全民共享” 理念的生动实践。场馆执行副主任赵玉表示:“我们测算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本届世运会办赛成本降低了 36%,这些节省的资金将全部投入市民体育设施建设。”

五、城市更新样本:从地标到生活方式

城北体育馆的蜕变,折射出成都 “以体育激活城市” 的发展智慧。从电器商场到历史建筑,从国际赛场到社区中心,它不仅是赛事承办地,更成为串联城市记忆与未来的纽带。周边居民胡艳芳每天都会来此散步:“这里就像我们社区的客厅,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正如世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乔卫所言:“城北体育馆的故事,是成都用体育对话世界的缩影。” 当橙红色飞碟在夜色中亮起,它不仅照亮了赛场,更勾勒出一座城市 “老馆新生” 的独特路径 —— 在历史传承中创新,在全民共享中延续活力。

水晶宫前锋恩凯蒂亚因腿筋受伤恐缺阵六周 影响球队阵容调整

水晶宫前锋恩凯蒂亚因腿筋受伤恐缺阵六周的消息无疑给球队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一突如其来的伤病不仅影响了恩凯蒂亚的个人状态,还迫使水晶宫必须对球队阵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恩凯蒂亚的缺阵意味着水晶宫的进攻线将面临重要的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如何填补他的空缺成为了球队战术布置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